• 07
    2023.09
    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鉴定出影响广明2号白羽肉鸡饲料报酬的盲肠短链脂肪酸显著遗传位点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鉴定出影响广明2号白羽肉鸡微生物群及饲料报酬的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显著遗传变异位点,为解析饲料报酬性状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创新高效选育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Microbiome)》上。
  • 25
    2023.08
    中心实验室制修定的《饲料微生物检验 采样》和《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测定》2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3年第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心实验室饶正华研究员主持制定的《饲料微生物检验 采样》(GB/T 42959-2023)和谢秀兰工程师参与修订的《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测定》(GB/T 13093-2023)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获批发布,并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 14
    2023.08
    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发现Rnf20调控脂-肌“对话”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中环指蛋白20(RING finger 20, RNF20)通过软脂酰溶血卵磷脂参与脂-肌“对话”,促进快肌纤维形成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分子生物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上。
  • 10
    2023.08
    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提出猪基因组选配新方案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在猪基因组选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提出了新的基因组选配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IF=7.00)上。
  • 03
    2023.08
    红三叶草提取物获批准为新饲料添加剂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联合湖南菲托葳植物资源有限公司和中优乳奶业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研发的“红三叶草提取物(有效成分为刺芒柄花素、鹰嘴豆芽素A)”通过了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评审,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新饲料添加剂产品。
  • 02
    2023.08
    研究揭示5种特色奶畜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污染水平
    为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为科学防控霉菌毒素提供数据支撑,近日,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调研了牛奶、羊奶、水牛奶、骆驼奶和牦牛奶等5种特色奶畜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污染情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毒理学专业期刊《Toxins》上。
  • 01
    2023.08
    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牵头制定的《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和《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正式实施
    根据农业农村部第664号公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市畜牧总站、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NY/ T 4342-2023)和《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生产技术规程》(NY/ T 4329-2023)2项行业标准获批发布,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
  • 28
    2023.07
    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解析丝羽乌骨鸡与海兰褐鸡蛋黄间风味差异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解析了丝羽乌骨鸡与海兰褐鸡蛋黄间的风味差异,筛选出对风味差异发挥主要作用的前体物质,为进一步解析风味形成的机制,改善鸡蛋品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IF = 8.1)上。
  • 03
    2023.07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分离出霍氏肠杆菌Z129并揭示其泛基因组特征
    近日,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瘤胃尿素分解菌分离培养方面取得新进展,新分离一株霍氏肠杆菌Z129并揭示泛基因组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 03
    2023.07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丁酸钠促进犊牛胃肠道发育的作用机制
    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丁酸钠通过抑制炎症、优化营养代谢和调节微生物功能,促进犊牛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挖掘丁酸盐在畜牧养殖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利用丁酸盐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营养杂志(Animal Nutrition)》上。
  • 20
    2023.06
    肉羊遗传育种团队揭示褪黑素调节 FecB 不同基因型绵羊颗粒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揭示了 FecB 不同基因型小尾寒羊卵泡中颗粒细胞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解析不同 FecB 基因型小尾寒羊个体间产羔数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在《松果体研究杂志(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12.081,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
  • 12
    2023.06
    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解析了湖羊和滩羊品种间风味差异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解析了滩羊和湖羊品种间风味差异,筛选出了对风味差异发挥主要作用的风味物质,为羊肉风味保持与改良提供了潜在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营养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IF = 6.59)上。
  • 09
    2023.06
    《奶牛养殖场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风险防控》出版发行
    近日,牧医所组织编著的《奶牛养殖场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风险防控》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参编人员包括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内的52位专家。
  • 05
    2023.06
    奶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发现2'-岩藻糖基乳糖可促进LS174T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
    近日,奶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在乳寡糖功能评价上取得新进展。比较评估了2'-岩藻糖基乳糖、3'-唾液酸乳糖、低聚半乳糖、乳糖促进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的及抑制肠道炎症的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乳寡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Foods)》上。
  • 01
    2023.06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牵头制定的《生乳中铅的控制技术规范》等4项农业行业标准正式实施
    根据农业农村部第651号公告,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牵头制定的《生牛乳中β-内酰胺类兽药残留控制技术规范》、《生乳中铅的控制技术规范》、《生牛乳中体细胞数控制技术规范》、《奶牛养殖场生乳中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4项农业行业标准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 12
    2023.05
    饲用酶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提出酶制剂促进机体健康的新理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用酶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系统阐述了酶制剂跨越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并促进健康的可能途径,综合分析了经口摄入的酶在改善人类及动物健康应用领域的挑战及解决方案,为合理选择和设计促进健康的新口服酶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综述文章发表在Cell综述系列子刊《内分泌与代谢趋势(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
  • 09
    2023.05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发现调控羊毛细度和密度的主效基因突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2个调控羊毛细度和密度的主效基因突变,该突变可增加1.6~2.2公斤羊毛单产,为羊毛产量和质量双提升提供了分子育种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在《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IF=12.82)发表。
  • 30
    2023.04
    中心实验室牵头制定的《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64号发布了74项农业行业标准,我所中心实验室饶正华研究员主持制定的《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NY/ T 4347-2023)农业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 27
    2023.04
    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利用猪模型揭示糖尿病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障碍的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利用已建立的代谢性疾病易感猪(PIGinH11),通过饮食诱导、临床评价及单细胞核转录组分析,揭示了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促进了PIGinH11猪的转化医学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6.628)。
  • 26
    2023.04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构建新方法实现牛瘤胃重要尿素分解菌分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了一种基因富集结合微球原位培养的分离方法,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并从瘤胃中分离鉴定了具有脲酶活性的重要尿素分解菌,极大丰富了瘤胃微生物组资源,有助于弥合未培养细菌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鸿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