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我所主持完成的“小型猪近交系研究与鉴定”科技成果得到鉴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该研究历时25年,育成的小型猪近交系, 实现了猪种质资源创新,丰富了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理论与实践,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将有望在未来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近交系能迅速提供灵敏、准确的科学数据,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目前国际上将近交系小鼠等做为模式动物,但猪较鼠类更近似人类,因此,培育器官大小与人类近似的小型猪近交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据该成果研究第一完成人、我所冯书堂研究员介绍,该项研究在农业部“七五、八五、九五”行业攻关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重点专项、“86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以及北京市科委等十多个课题的资助下,历时25年以一公一母两头海南五指山猪为系祖, 采用“仔配母”、“全同胞”交配、笼架饲养技术等综合措施,逐步克服、跨越了后代畸形率高、弱仔率高、仔猪成活率不足20和成活率恢复“三个阶段”,成功组建了F20- F23代近交系群体,并具有完善系谱。目前,F23的近交系数已达0.993。
在得到近交系猪后,由于国内、外均无近交系培育成功的报道,更无近交系猪鉴定标准可谈,如何验证该近交系培育成功?向社会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是困扰他们多年的难题。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大量分子遗传和皮肤移植等技术手段进行多项验证工作:利用猪全基因组高密度SNP(6万多个)芯片技术与海南五指山猪进行比对,进一步证实该近交系猪的遗传均质性高,与现有海南五指山猪品种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证明是一种新的遗传种质资源;利用分子遗传手段监测了该近交系猪各个世代,发现该近交系特有的分子遗传规律;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近交系遗传基因高度纯合;通过皮肤移植试验,发现该近交系猪的异体皮肤移植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证明其免疫抗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上工作验证了该近交系培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还进一步建立了该创新种质资源近交系猪的鉴定方法等,为其今后大量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我所将根据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的建议,尽快做好该“小型猪近交系”的命名工作,以及进一步加强该近交系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