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副校长、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高文永带领农业农村部第42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交流调研。牧医所所长张军民、党委书记张明富陪同调研并出席座谈会。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了牧医所数字化展厅、中心实验室、饲用酶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和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就畜牧科技前沿布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公益性岗位薪酬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产饲用酶替代进口 价格降到百分之一
饲料是动物的口粮,其中酶类物质少不了。加上它,能加快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并改善动物体内代谢效能。
饲用酶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罗会颖介绍,1994年,创新团队成立,带头人姚斌博士把分子生物学和饲料营养研究相结合,开发了饲用酶。历时4年,团队开发了第一个饲用酶——植酸酶。当时,饲料行业的植酸酶完全依赖进口,价格大概每公斤200~300块钱,国产植酸酶一下把价格降到了1/10,填补了自主产品的空白。经过团队20多年的不断升级,植酸酶目前成本每公斤仅8毛钱,且技术转让给了德国、美国。目前,我国植酸酶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0%,用于全球主要养殖大国,已成为常规饲料原料。除了植酸酶之外,团队还开发了淀粉多糖酶等20余种饲用酶,打破了国外垄断,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饲用酶研发成熟后,团队开始向工业酶研发扩展,如淀粉糖行业对糖化酶、过氧化氢酶的需要量很大,牧医所和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共建了工业酶联合实验室,按照企业合作要求研发工业酶,扩展更大发展空间。此外,团队还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来生产活性蛋白以及疫苗,应用于轻工领域。
国产肉鸭新品种实现吃鸭自由
北京烤鸭、咸水鸭、卤鸭、鸭肝……你吃到的鸭产品,其优秀品种来自这里。
来到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墙上的监控大屏显示着20多个养鸭场的实时情况,鸭子们或吃食或散步,欢实得很。
“西方国家鸭、鹅饲养量很少,所以研究团队也很少,我们团队当之无愧在全球都是很有特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侯水生自豪地说。
北京烤鸭是招待外宾的国宴菜肴,怎么让烤鸭更好吃呢?上世纪60年代团队和北京市农场局共同负责研发北京烤鸭的育种和养殖技术。过去烤鸭要填饲15天,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消化率低,死残率高。经过团队几十年的努力,选育出Z型北京鸭新品种,生长快、皮脂率高且不用填饲,解决了动物福利问题。
过去,我们吃的咸水鸭和卤鸭,主要是由英国樱桃谷公司利用北京鸭资源选育出来的瘦肉型肉鸭品种,又返销到国内,垄断了国内市场30年。直到团队培育出了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打破了国外垄断。团队还培育出适宜制作分割类鸭肉品种的中新白羽肉鸭和产肝性能突出的中畜长白半番鸭新品种,解决了产业重大需求。这4个新品种年出栏量约12亿只,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既要选好牛 又要产好肉
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办公室也有一面大屏,显示位于新疆、内蒙古、河南育种场内种公牛的实时情况,只见栏舍清洁透光,牛儿们三五成群。
团队成员王泽昭博士介绍,团队最主要的工作是把最优秀的种公牛筛选出来然后全国推广,我国现有48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近50个国家种公牛站,这个大屏就是一个线上平台,用于开展联合育种。
历经43年的育种工作,团队选育出了华西牛,屠宰率、净肉率都比较高,保障牛肉供给,其冻精市场占有率17.8%,推广辐射11个省份;同时推进平凉红牛选育,对标日本和牛,让国人能吃上好牛肉。
在新品种培育过程,团队创新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目前是全国唯一,正在进行多品种联合基因组选择研究,让国内其他肉牛品种也能实现快速育种。为了更好地推动肉牛育繁推一体化,团队牵头成立了育种联盟,注册了实体公司,把全国参与肉牛新品种培育的主体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同时,从2018年开始为选育出来的优秀种公牛举行拍卖会,实现优质优价,极大提高了国内肉牛繁育企业、育种合作社和农牧民参与肉牛育种的积极性。
机制创新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目前,牧医所组建了20个创新团队,有农科英才37名,占全所科研人数的1/5。在研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农业重大项目、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的同时,成果转化收入也在持续高位运行,如饲料用酶新产品技术转化经费4000万元,共建婴幼儿配方奶粉全产业链创新中心技术服务经费3000万元等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科研成果能够实现高效转化呢?张军民介绍,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每个团队必须和产业结合,转化收入的大头团队负责分配。也在探索成果直接作价后,团队个人参股,多劳多得,真正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现在各个团队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