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揭秘绵羊半野化过程中角型的变化

作者:刘秋月 来源: 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18-04-24
分享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在绵羊遗传进化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绵羊半野化过程中影响绵羊角型变化的重要功能基因和突变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杂志《GigaScience》上发表。

  据悉,绵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已被驯养的绵羊数量和分布区域远远超过野生绵羊。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养羊大国,绵羊品种间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这为绵羊遗传进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素材。野化(feralization)与驯化相对应,在遗传上指被驯化的动物重新进入不受人类约束的环境,重新获得在野外生存的能力。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驯化的过程,对于家养动物的野化研究非常少。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很多家养动物被抛弃进入自然环境中,这些动物需要在自然界中不断进化,重新获得野外生存能力,所以当前对野化过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该团队对3个藏绵羊品种和6个蒙古系绵羊品种共89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表明:藏绵羊3个品种出现了分化,2个品种因生存环境表现出半野化现象。同时发现绵羊的感官知觉、肌肉力量、采食行为、交配过程和侵略行为相关的基因在野化过程中被强烈选择。其中一个与角型有关的基因RXFP2受到尤为强烈的选择,通过关联分析发现该基因1个错义突变与藏绵羊特异的螺旋向外角型有关,并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了RXFP2基因的确能够影响角功能,其表达与角长度呈负相关。这一新发现开拓了绵羊半野化方面的研究,促进了角型性状遗传机制研究的开展,能够为山羊、牛等其他物种角型性状研究提供参考。

  该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等12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储明星研究员和李亦学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潘章源博士、李圣迪博士、刘秋月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y019

上一篇:牧医所开展2024年新生入所培训 下一篇: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周东宁一行到牧医所参观调研